倘若你要融入馬來西亞的文化大熔爐,就得試試去「嘛嘛檔 mamak」逛逛,在這裡,你能見到馬來西亞三大種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等)一起用餐。在這裡你也可以品嚐到典型的馬來西亞飲食文化,如嘛嘛檔炒面,印度煎餅,「辣死你媽」,拉茶,雜飯等等。來馬來西亞沒試嘛嘛檔就不算來過馬來西亞了。

 

Mamak嘛嘛檔是什麼?

嘛嘛(mamak)在星馬被人廣泛用來描述印度穆斯林,但聽我一位有印裔血統的馬來同事說,其實“mamak”源自淡米爾語“maa-ma”,是“叔叔”的意思。有些敏感的人會說mamak其實帶有種族主義者色彩,貶義較重。

但我那位馬來同事又說,其實你叫他們mamak或ah-neh,這代表著「大哥」的叫法,才算尊重他們。不過,我還是不敢如此稱呼他們,免得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嘛嘛檔文化(mamak)是很普遍的馬來西亞美食,廣泛受老中青三代喜愛,可以與朋友在這聚會,高談闊論,食物和飲料的價格相當實惠。除了內座,通常嘛嘛檔都會在街道的人行道上擺設塑膠椅子和桌子。
多數的嘛嘛檔都會配置不錯的座位佈置和大電視,可讓他們在用餐時觀看最新的節目或運動(尤其是足球)現場比賽。某些嘛嘛檔甚至營業7/24,全年365天無休。嘛嘛檔基本上是大部分馬來西亞人的一個最便宜的娛樂兼飲食場所。
若有一天,嘛嘛檔消失了,馬來西人會怎樣?嘛嘛檔已經成為馬來西亞根深蒂固的飲食文化,是不會消失的,因為他是我們的生活一部份,且邏輯上來說有錢賺的生意是不會倒閉的。所以,安啦!

Mamak嘛嘛四部曲之一

要選一個最能代表馬來西亞美食,就非椰漿飯莫屬。Nasi Lemak 諧名叫辣死你妈媽(一笑)。椰漿與斑蘭葉蒸的飯又香又甜(肥),烤花生和炸江魚仔更錦上添花,再加上參峇(馬來辣醬),令整包或整碟椰漿飯熱情奔放。名副其實的辣死你媽!
通常嘛嘛檔(mamak)會有包裝好的椰漿飯,若要熱騰騰的你可以點碟裝的。要求豐富的可另外加炸雞,叁峇墨魚,或荷包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Mamak嘛嘛四部曲之二

印度煎餅 (roti canai),一种圓扁形,脆爽可口的煎饼,是馬來西亞嘛嘛档 (mamak)其中一樣很普遍卻受欢迎的食物。这道源于印度的美食已經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揚光大。它簡單,便宜又能飽肚。最普遍的吃法是配着dahl (一種素咖哩),或其他口味的咖哩 (雞🐔或魚🐟咖哩)與參峇 (馬來辣醬) 一起吃。煎餅吃法可咸可甜。
馬來西亞,甜的有:
1. Roti kosong (無餡料的煎餅)
2. Roti pisang (加香蕉的煎餅)
3. Roti planta (加牛油的煎餅)
4. Roti cheese (芝士口味的煎餅)
5. Roti boom (加糖的煎餅)
6. Roti tisu (加糖,但是賣相薄薄高高脆脆如 tissue)
鹹的則有:
1. Roti sardine (加沙丁魚的煎餅)
2. Roti tuna (加吞拿魚肉的煎餅)
3. Roti telur (加雞蛋的煎餅)
4. Roti jantan (加兩粒雞蛋的煎餅)
5. Roti bawang (加大蔥的煎餅)
6. Roti naan (加芝士,美奶滋的煎餅)
7. Roti Maggi (煎餅裡面有美極面) . 等等等等各式各樣的煎餅,百花齊放,應有盡有。
除了吃,观看印度煎餅師傅在那團團樸素紮實的面團裡表演著他們嫻熟的拋餅技藝是道美麗的風景。在拍打拉扯拋餅間,他們替面團華麗變身成道道樸實卻可口的美食。

Mamak嘛嘛四部曲之三

嘛嘛檔炒麵(mee goreng mamak),另一款嘛嘛檔(mamak)之寶。只用簡單的材料如洋蔥,辣椒,雞肉塊,番茄醬,少許包菜和黃油面等炒出一碟濃郁香辣美味又開胃的嘛嘛炒面。炒面上碟後,可以配以佐料如小酸柑濟汁,酸酸辣辣地,惹味無比。
嘛嘛檔炒麵變化多端,要素能素,要葷能葷。素的吃法,你可以點只要加蔬菜豆卜,包菜,菜心或豆芽)的;要葷的你可以叫店家加炸雞。普通的叫法就 mee mamak goreng,有雞肉塊和菜。豐富一點可另加荷包蛋。
嘛嘛檔炒麵廉價的美味,價廉物美,配上拉茶(Teh Tarik),是為人生一絕(有的誇張的形容詞,一笑)。

Mamak嘛嘛四部曲之四

Teh tarik,字面上就是“拉茶”的意思。把茶拉上拉下,算是一種手藝也是一種娛樂。像椰漿般,拉茶也是我們的國民飲料。做法是把茶,煉奶或淡奶使用兩個鐵容器,從某一個高度把茶反复來回混合(有拉的動作)。拉茶的動作據說能使茶的味道變得更香更濃。

不喜歡甜的朋友請記得(切記x3)點餐的時候叫他少甜 “kurang manis”,跟印度大哥說 “teh tarik kurang manis”,切記,切記,切記!
本文由駐站部落客【柳儀·旅人日誌】授權提供,原文出處:  嘛嘛檔—馬來西亞文化,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加入我們掌握最新資訊與優惠